主管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2023中国企业出海如何乘风破浪

据海关总署公布数据,2022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42.07万亿元,比2021年增长7.7%。其中,出口23.97万亿元,增长10.5%;进口18.1万亿元,增长4.3%。在面临全球经济衰退风险上升、外需增长持续放缓、疫情影响的背景下,这一成绩彰显我国外贸对抗风险挑战的韧性和活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投资合作高速发展,硕果累累。如今,中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规模大、领域广,以亚洲为中心向全球辐射,境外经贸合作区质量逐步提升,培养出一大批实力强劲的跨国企业,跨国并购项目稳步展开,‘一带一路’沿线业务快速发展。”2月23日,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兼职教授郑超在参加全球化智库(CCG)举行的“2023全球经济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上指出。

多重风险叠加,外贸面临诸多挑战

2022年,我国对前三大贸易伙伴即东盟、欧盟、美国的进出口分别增长了15%、5.6%和3.7%。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额再创新高。2022年,中国—东盟进出口规模达到6.52万亿元,增长15%,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下,我国对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9.4%,在外贸总值中占比32.9%,比2021年提升了3.2个百分点。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中国在2023年有望步入经济复苏轨道,重新领跑全球。然而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当前,地缘政治风波尚未平息,多重下行风险层出叠加,如何把握全球投资新趋势、企业海外布局将面临何种新环境成为亟待回答的关键问题。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高元元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二十大报告表明,中国首先要努力搞好国内经济,同时在海外继续秉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国际经贸合作紧密,与世界共享发展新机遇。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贫穷落后发展到今天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外投资领域排行世界前列。她认为,当今全球经历3年疫情,东西方博弈加深,西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对外经贸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高元元建议,世界各国对中国市场的需求高,中外经贸合作利益点多,需保持友好、和平、共赢的合作态度,继续推动国际经贸领域的交流和互动。在后疫情时代,中外投资合作政策不同以往,需要认清形势,适应变化,总结合作经验,创新合作思路。此外,各行各业专家需集思广益,共同推动国际经贸发展,打造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坚定不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当前,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对外投资法制化持续进行、全球新需求产生和中国企业实力提升,为开拓对外投资合作的新局面创造了有力的条件。但郑超表示,与此同时,“对外投资合作面临着四大艰巨挑战:全球对外投资规模减小、营商环境变差、政策边际效应递减和对外投资合作人才欠缺”。他认为,要想让对外投资合作事业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需建立全产业链合作模式,推进多元化融资体系建设,把科技创新应用到对外投资合作中,并完善合规体系。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尽管当下国际形势严峻,地缘政治大变,全球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积极的因素仍然存在。他认为,经济的全球化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可以更多推动亚投行、RCEP、CPTPP等的发展。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也将召开,需将其更加多边化,让“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都更加积极深入地参与进来,并与各个开发银行开展合作。

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有何建议,王辉耀表示,企业可以更多地以合资合营的形式“走出去”,与全球跨国公司结成广泛的联盟。中国在清洁能源方面的技术是领先于世界的,当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大多数领域都是存在分歧或冲突的状态,而气候问题是为数不多的可以达成共识的领域,因此未来可以在这个方面着重发展。

中国企业全球化正处于分水岭时刻

随着疫情防控的全面放开,中国积极把握机会促进市场和经济复苏,多地企业纷纷出海“抢滩”境外市场。

去年年底我国陆续出台优化防控政策,为外贸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极大便利。江苏、浙江、四川、广东等地由政府牵头,立即组织辖区企业出海抢单,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地方政府出台多项制度“大礼包”,如,厦门市对经认定的2022年赴境外开拓国际市场团组给予人员、展位补贴,并在为团组企业人员办理护照、签证以及航班座位保障等方面提供便利;浙江“千团万企拓市场抢订单行动”启动,1000个团、10000家左右外贸企业参与。

CCG常务理事、德勤全球中国服务部主席金凌云认为,未来10年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跟过去10年是很不一样的,目前正是一个分水岭时刻。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说,中国企业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未来,中国企业肯定要走自主发展的道路,而现在最主要的研究话题是真正帮助中国企业打造全球化的跨国公司。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尽管企业体量或是劳工输出很大,但这些可能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过去十年,中国企业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并购和投资,而要想打造全球化跨国公司,学习如何进行管理将是中国企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线。”金凌云指出。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教授、中国投资促进研究中心主任卢进勇也表示,随着中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今后要朝着高质量的发展阶段迈进。

“未来中国企业的投资应该同构建中国企业主导的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结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通过自己构建产业链的方式走向产业链高端、改变中国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现状,还能够促进配合国内的产业升级;二是聚焦特定的产业。当前我国的产能富裕型产业、优势产业和服务业是三类可以重点聚焦出海的产业。虽然现在形势有一些变化,遇到一些挑战和困难,但是挑战中包含着机会,在风险中也包含着一些盈利的机会。因此不要抱有畏惧心理,而是应该迎难而上,迎接挑战。”卢进勇建议。

在对外投资方面,CCG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指出,以往企业出海都是以单打独斗为主,而未来出海的模式会变成“整合资源,抱团出海”的模式。企业“走出去”离不开国际化的人才。回顾跨国公司在华的历程,中国到各国留学的留学生对跨国公司来华作用巨大。因此未来要加快推进中国出国留学以及来华留学。此外,她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更加关注社会责任的履行,不仅要做到自身的合规,在社会责任方面也要跟上。

“现在是品牌出海的红利期。由过去的劳动和资本密集型向技术驱动型转变。”CCG常务理事、WeBranding品牌顾问集团创始人及CEO丁丰深有感触。她介绍,今年年初带领十多个中国品牌参加CES展会,海外媒体看到中国VR眼镜、宠物机器人等创新产品都非常感兴趣,主动进行报道。

丁丰表示,中国企业要促进“中国制造”成为世界级标杆,可以利用好海外平台,提升品牌竞争力。可以搭乘跨境电商的快车,推动构建国际在线零售大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应顺应大数据和数字化的发展潮流,深度调研和了解用户需求,迎合市场,加快产品更新迭代,抢占市场先机。

中企海外运营新环境

随着投资环境受疫情冲击、地缘冲突、逆全球化风潮的影响,同时海外出口管制、贸易制裁措施的不断升级也使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不断增加。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不少压力和困难。对此,高元元指出,很多经营规范的中国企业仍然遭到打压,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也并没有发挥良好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智库应该多调研,多多倾听企业的困难。以前的对外投资是由对外援助带动的,从前对非洲、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就是把中国的技术、力量展示给世界,从而得到其他国家给予的机遇。现在的情况改变了,一定要有危机意识和创新思维来适应大环境。

CCG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前主任柴海涛认为,当前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亚洲的产业链重塑和布局,尤其是东盟的崛起,中国与东盟之间合作加强,展现出亚洲供应链的超强韧性。二是中国企业出海的经营合规化,企业应了解并遵守国际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应加强监督、引导和立法,抵制不合理制裁。三是重点解决“一带一路”企业遇到的问题,宏观上要考虑到俄乌冲突、中美贸易摩擦和世界经济滞胀风险;微观上推动经营合规、技术创新及金融体系完善。

“中国在整个全球新一轮的产业转移、产业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调整当中,只要抓住我们的优势,就有可能在新一轮的产业链布局当中向中高端转移。”柴海涛指出。他表示,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应关注亚洲产业链重塑,要充分利用RCEP协定中的优惠进行产业链调整和布局。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在优化合作领域和结构、坚持创新发展、增强各国之间政策协调、完善投融资体系、统筹走出去海外投资的发展和安全方面要做出相当的努力。

CCG常务理事、乾中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王东特别关注已出海企业,如在美国上市的中概股企业。他指出,这一群体的融资数量经历了增长到动荡下跌的挫折,主要受到美国国内法规和经济问题、中美关系、疫情等因素影响。但从2022年12月起,防疫政策调整后,经济走向正轨,中概股企业出海重燃希望,监管法规也逐渐完善。不过他对这一领域发展前景保持谨慎乐观,中国企业的境外上市是中美关系的微观一隅,会受到宏观层面中美博弈的影响。尽管如此,中国企业出海仍有期待空间。

中国对外贸易
创建时间:2023年3月13日

热门话题

合作企业(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