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

【趋势瞭望】充电宝“刺客”出没,你中招了吗?

近两年,共享充电宝涨价引发网友“吐槽”,还一度冲上微博热搜榜。从0.5元/小时,到1元/小时,再到如今的4—6元/小时,甚至在一些人流量多的地方,价格高达10元/小时。

“5伏一万毫安的共享充电宝,0.05度电一小时却好意思收4块钱,难道是爱迪生那会儿传下来的百年老‘电’吗?”一段关于共享充电宝涨价的脱口秀近日风靡网络,引起广泛共鸣。

频频涨价引发监管关注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程度的提升,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使用率直线上升。特别在5G时代,短视频等应用产品快速推广,用户对于手机电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2016年,中国国民每天使用手机平均时长为1.86小时。随着近几年手机游戏、短视频的增多,2021年中国人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3小时/天。

在手机续航能力受限时,充电宝成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共享充电宝凭借1—2元/小时的低价迅速打开市场。华经产业研究院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共享充电宝点位已增至380万个。短短几年时间,共享充电宝在各大城市的餐厅、商业综合体、地铁站等公共区域迅速铺开,成为城市基础设施“标配”。

如今,共享充电宝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功培养了用户的产品使用习惯。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67.8%的消费者偶尔使用共享充电宝,27.7%的消费者几乎每天都使用。

在利用低价抢占市场,使得用户养成“随时随地扫共享充电宝”的习惯后,厂商们开始着手抬价收回之前的高成本。2021年,共享充电宝涨价一事引发相关部门关注。同年6月3日,市场监管总局价监竞争局会同反垄断局、网监司召开行政指导会,要求怪兽、小电、来电、街电、搜电等8个共享消费品牌经营企业限期整改,严格执行明码标价,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在市场监管总局指导监督下,6个共享充电宝品牌共426万台机柜、约80%的市场份额参与了整改。然而目前来看,涨价潮仍在持续。

在共享平台面前,个体消费者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1)》指出,大型共享经济平台对交易方式、定价模式、交易频率、结算工具、责任分配等都具有较高的支配力,消费者缺乏议价能力。这是导致共享平台“频繁调价”等现象的重要原因。

不同消费场景下,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的最高价格接受度不同。且同一品牌在不同场景下的收费标准不一,也没有公示具体的规则。在街边商铺或酒店宾馆,消费者可以接受最高每小时3元以下的收费;在大型商超或旅游景区,消费者能接受最高每小时3—5元的价格;如果在高铁站、机场的消费场景下,29.3%的消费者可以接受最高每小时5—8元的价格。

尽管目前消费者普遍反映共享充电宝价格偏高,但对于有移动设备充电续航需求的人们而言,即便价高还是会去使用。尤其是在高铁、机场这类不方便携带大容量充电宝的场景下,消费者愿意为高频的需求而接受一定的溢价。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消费者对于共享充电宝仍然是有刚性需求的。”艾媒咨询CEO兼首席分析师张毅称。

涨价还亏了?

看似从涨价中找到了提高利润的新出路,但终端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共享充电宝市场的潜在威胁;收费标准不一与充电限速等现象会影响用户体验,进而影响行业口碑,导致用户流失;盈利模式单一是共享充电宝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制约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共享充电宝有自营模式和代理商模式两种。直营模式是总部直接分销商户模式,优势在于总部直接与商户联系,机器由总部安排,售后维护由总部维护,缺点是只能在代理区域内放置设备,不能跨区域放置设备,利润分成比例较低。代理模式是直接购买设备作为代理,根据设备的提货数量享受总部不同的扶持政策,其优点主要是更加灵活,不划分区域范围,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铺设。后者因可以快速开拓中小商户已成为市场主流。

在代理商模式下,共享充电宝企业需要给代理商高分成。连连涨价下,企业却亏损了?据共享充电宝巨头之一的怪兽充电2022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本季度怪兽充电营收6.9亿元,同比下滑29.0%;净亏损1.8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820万元。

近3年,怪兽充电支付给商家的入场费和佣金,占充电宝收入的比例从2019年的48.2%上升至2021年的61.1%。巨额的佣金瓜分了厂家的利润,使得充电宝企业的营销成本居高不下。

“共享充电宝不能等,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迫在眉睫。共享充电宝的盈利模式集中在租金、押金和广告上,就算人流量逐步恢复,不改变单一的盈利模式,或将迎来行业的困难期。”张毅指出。

由于共享充电宝商业模式较为单一,产品同质化特点明显,且头部企业均具有较强实力,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美团共享充电宝在进场时便大幅扩张,依托美团入口导流。在早期行业竞争格局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在众多线下餐饮、生活场景具有海量合作商家,抢占了不少商铺点位。

今年以来,怪兽充电和小电从过去的以直营为主,转为直营和代理相结合的模式,还有一些品牌则转为纯代理模式。代理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减小资金压力和分摊风险,但转型代理模式能否扭转行业困局,仍是个问号。频遭吐槽的服务质量、售后问题,在代理商接管后,问题能否解决依然存疑。

服务要跟价格一起提升

为了改变现有的单一盈利,共享充电宝也在开拓新的收入来源,白酒、口罩、短视频等与之毫无关联的新赛道,都成了企业新的尝试点。

2021年年初,怪兽充电推出白酒品牌“开欢”正式上线天猫,但市场反响很是尴尬。今年8月,开欢天猫店部分产品的月销量只有个位数。

“如果布局的这些业务没有直接解决市场痛点,满足不了消费需求,布局得越多,越消耗成本,给企业的运营也会带来更多负担。在共享充电宝‘战争’的下半场,守住优质点位才是关键点。”张毅称。

如今,共享充电宝已然成了价格“刺客”。相关调研显示,超半数(55.9%)消费者表示不能接受共享充电宝的涨价,他们认为不仅涨幅大,产品体验并没有同步跟上;38.5%的消费者认为共享充电是一种刚需,所以可以接受涨价。

付了更多的费用,但收获的服务却并没有更好。对此,张毅指出:“价格贵了,充电速度却没有提升,给消费者的体验是下滑的。如果快充技术没有同步提升,这个市场的用户口碑会越来越差。价格的提升一定要和服务的提升成正比,才能令消费者真正满意。”

张毅表示,共享产品的涨价现象属于市场调节价格。但珍视用户资源、注重用户体验、提升服务水平,才是共享消费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

有关专家认为,共享经济普遍盈利模式较为单一,导致成本压力无法分担,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极。共享经济本身是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融合的产物,相对早期的低价竞争,涨价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共享经济的商业模式正在回归理性。而要想实现突破,必须重构盈利逻辑,开拓新的增长路径,才能将已积累的规模效应转化为成本竞争力。

据估算,2021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规模近3.7万亿元,同比增长9.2%。业内人士认为,除了调整价格,共享经济企业应回归共享本源,科学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通过精细化经营和科学管理,深耕平台数据、流量、场景,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准,实现企业和消费者的共赢。

本刊记者 刘馨蔚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
创建时间:2022年11月17日

热门话题

合作企业(排名不分先后)